【美股公司分析】全球最大數位廣告龍頭:Google
Google 谷歌(股票代碼 GOOG)母公司為 Alphabet。Alphabet 旗下包括多個子公司與部門,例如 Access(高速網路服務)、Calico(生物科技)、CapitalG 和 GV(風險投資)、Verily(健康科技)、Waymo(自駕車技術)與 X(前身為 Google X,是一個專注於開創性技術研發的實驗室),而最主要的核心營運仍是 Google 這個搜尋與數位服務平台。
Google 創辦人為 Larry Page 與 Sergey Brin,Google 的創立故事始於 1995 年的史丹佛大學(Stanford University)。
當時 Larry Page 正在考慮攻讀史丹佛研究所,而 Sergey Brin 是該所學生,負責接待新生並帶領 Larry 認識校園。
不久後,兩人展開合作,創立了「Google」,其命名源自數學術語「googol」,代表 1 後面加上 100 個零。他們選用這個名稱,是希望能正確傳達 Google 的使命:「匯整全球資訊,供大眾使用,使人人受惠」。
1998 年 8 月,Sun Microsystems 聯合創辦人 Andy Bechtolsheim 向他們寫下了一張 10 萬美元的支票,Google Inc. 就此誕生。
Larry 與 Sergey 將初創辦公室設於加州門洛帕克郊區一間車庫,幾台桌機、一張乒乓球桌與淺藍地毯構成了早期 Google 的工作環境,也延續了至今五彩繽紛、創新自由的企業文化。
從草創時期起,Google 就展現顛覆傳統的精神。例如:其首台伺服器是用樂高積木打造的;而「永不滿足,持續創新」則成為 Google 長年秉持的經營理念。
截至 2024 年底,Google 員工人數已超過 18 萬人,遍佈全球 50 多個國家/地區,旗下擁有多款全球知名數位產品,包括 Google 搜尋、YouTube、Android、Google Maps、Chrome、Gmail、Google Workspace 等,每月活躍用戶數以數十億計。
除了核心廣告業務之外,Google 雲端(Google Cloud)在 2024 年實現突破性成長,單季營收達 114 億美元,成為 AI 解決方案與企業數位轉型的主要平台之一。
此外,Google 持續投入 AI 技術,如 Gemini(前稱 Bard)、生成式 AI 搜尋、以及整合 AI 的 Workspace 工具,推動生產力工具的智能化發展。
Google 也積極發展自駕車(Waymo)、生命科學(Verily)、量子運算(Google Quantum AI)與尖端技術(X 研究部門)等未來產業領域。
然而,與此同時,Google 面臨來自全球各地的反壟斷訴訟與數位隱私規範壓力,挑戰其商業模式與市場策略。
即使如此,Alphabet 仍在 2025 年規劃超過 750 億美元的資本支出,用於 AI、資料中心與晶片技術的研發,持續強化其全球科技領導地位。
一.Google商業模式是什麼?
Google 的商業模式,主要依靠提供網際網路搜尋引擎(Google 搜尋)、雲端服務(如 Gmail、Google Drive、Google Cloud Platform)、線上影音(YouTube)以及數位廣告(Google Ads)等服務。以 Google 搜尋為例,目前仍是全球使用率最高的搜尋引擎,每秒搜尋次數超過 9 萬次,每天約 80 億次,每年總搜尋量已突破 3 兆次。Google 的主要獲利來源仍以線上廣告為主,廣告收入佔 Alphabet 總營收約七成以上。
Google 透過追蹤用戶的搜尋記錄、網站瀏覽、YouTube 觀看習慣等數據,為用戶呈現更具個人化的廣告內容,提升點擊率與轉換率;同時也為廣告主提供完整的數據分析後台與廣告投放工具(如 Google Ads 與 Google Analytics),協助品牌精準定位目標受眾,進而提升曝光率與品牌認知。
近年來,Google Cloud Platform(GCP) 成為新的營收成長引擎,在 2024 年已佔 Alphabet 總營收的超過 10%。
GCP 除了提供雲端基礎建設與開發平台,也整合了 AI 與機器學習解決方案,為企業客戶提供高彈性與高效能的資料處理能力。
服務內容包括雲端運算、資料儲存、資料分析、AI 模型部署、生成式 AI 工具(如 Vertex AI Studio)等,支援來自金融、醫療、製造與媒體等產業的數位轉型需求。
此外,Google 將 AI 技術全面整合至搜尋、Gmail、Docs、Sheets 等工具中,例如透過 Gemini AI(前稱 Bard)協助使用者生成內容、摘要資訊、撰寫郵件與文件,進一步鞏固其在企業與個人用戶中的核心地位。
透過這樣多元的數位生態系,Google 不僅維持搜尋與廣告領導地位,也持續推動 AI 與雲端技術的應用,打造長期穩健的營收結構。
二. Google 主要產品線:Google 服務、Google Cloud Platform
Google 主要產品可分為兩大類:「Google 服務」與「Google Cloud」,其中 Google 服務為 Google 長期以來的基礎核心業務,而 Google Cloud 則逐步成為營收快速成長的新引擎,特別是在 AI 熱潮推動下,其戰略地位更加重要。1. Google 服務
Google 服務涵蓋使用者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產品與平台,包括:- Android 作業系統(全球市佔最高的行動作業系統)
- Chrome 瀏覽器(穩居桌面與行動端的主要瀏覽器)
- Google 搜尋、Gmail、Google 地圖、Google 相簿、Google 播客、Google 翻譯
- YouTube(全球最大影音平台)
- Google One(個人儲存方案與增值服務)
- Google Discover / News(新聞與內容推播)
- Google Ads / AdSense(廣告平台)
- Pixel 系列裝置:Pixel 手機、Pixel Buds、Pixel Watch 等
- Nest 智慧家庭產品:Google Nest Hub、Nest Cam、Nest Thermostat
- Fitbit 系列健康追蹤裝置(已併入 Google 生態)
Google 的搜尋與 YouTube 是最主要的廣告收入來源。廣告形式包括文字、圖片與影片,並依據使用者興趣與行為進行個人化推薦。
YouTube 目前用戶數超過 25 億,已支援超過 80 種語言,並成為全球影音創作與內容經濟的核心平台之一,催生無數創作者、YouTuber 和相關職業。
Google 自 2023 年底起推出 Gemini AI(前稱 Bard),並在 2024 年全面整合進各項核心服務中,具體應用如下:
Gmail 與 Workspace:
YouTube 與搜尋引擎:
Pixel 手機內建 Gemini Nano:
Gemini 系列目前分為 Gemini 1.5 Pro(高階語言模型,用於雲端與開發者平台)與 Gemini Nano(適用於裝置端),是 Google 在 AI 領域的最新旗艦技術,與 OpenAI 的 GPT 系列正面競爭。
2.Google Cloud Platform
Google Cloud 已發展為 Alphabet 旗下第二大營收來源,2024 年第三季營收突破 114 億美元,並持續擴大企業採用規模。GCP 涵蓋以下幾大業務:
- 基礎雲端運算與儲存:Compute Engine、Cloud Storage、Kubernetes Engine 等
- 資料分析與數據倉儲:BigQuery、Dataflow、Looker 等
- 機器學習與 AI:Vertex AI 平台、Generative AI Studio、語音/影像辨識 API
- 企業雲端安全與 DevOps 工具:Cloud Armor、Chronicle、Cloud Build 等
- Google Workspace(前稱 G Suite):Gmail、Google Docs、Sheets、Slides、Calendar、Meet、Chat 等辦公協作工具,現已全面整合 AI 功能,例如智慧補文、生成會議摘要等。
收費模式方面以訂閱與用量計費為主,提供按月、按年與彈性儲存等方案。
Gemini AI 的出現標誌著 Google 正從「資訊平台」轉型為「智能內容與決策平台」,不僅在搜尋、郵件、影片內容提供更深層的智慧化體驗,更進一步拓展至企業數據處理與決策輔助層面。
Google 擁有全球最大語言與搜尋資料庫、全球最廣泛的使用者基礎與數據規模,加上自研的 AI 晶片(TPU 與 Pixel Tensor),未來發展潛力巨大。
結合 Gemini AI,Google 正逐步重構整個產品生態系,邁向以「AI 為核心」的下一世代科技企業。
三. Google 競爭者有誰?
Google 的主要競爭者包括微軟(Microsoft)、亞馬遜(Amazon)、Meta(前 Facebook)、Apple,以及崛起中的 AI 競爭者如 OpenAI、Anthropic 等。這些企業分別在不同領域與 Google 展開激烈競爭
1. 數位廣告市場競爭
在 Google 的核心收入來源——數位廣告業務方面,最直接的競爭對手為:Meta(Facebook、Instagram 母公司):
依然是 Google 在數位廣告市場中最強勁的對手之一,特別是在社群媒體廣告與短影音(Reels vs. YouTube Shorts)領域持續激烈對抗。
Meta 透過精準的用戶行為追蹤與演算法推播,維持廣告收入穩定增長,並積極導入 AI 演算與多模態生成內容應用。
Amazon:
雖然以電商為主,但其搜尋式廣告與平台內廣告(如推薦商品)成長迅速,2024 年已成為全球第三大數位廣告平台,對 Google 的購物搜尋廣告造成威脅。
2. 雲端與 AI 市場競爭
在 雲端運算與 AI 服務領域,Google 與以下企業構成「三強鼎立」格局:微軟(Microsoft):
Azure 是 Google Cloud 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之一。微軟同時是 OpenAI 的戰略合作夥伴,將 GPT 系列整合進 Bing 搜尋、Office 365(Copilot)等產品,對 Google 搜尋與 Workspace 形成直接威脅。
亞馬遜(Amazon Web Services, AWS):
仍為全球最大雲端服務供應商,強項在 IaaS 架構與企業客製服務;Google 則強調資料分析與 AI 模型整合,因此兩者定位略有差異,但在市場與客戶資源上高度重疊。
OpenAI、Anthropic、Mistral 等 AI 新創公司:
雖非傳統廣告或雲端競爭者,但因其生成式 AI 模型技術進展迅速,已對 Google 在 AI 主導地位構成挑戰。例如:ChatGPT、Claude 等產品被整合進多家企業服務中,與 Gemini 直接競爭。
3. 盈利能力與市佔觀察
雖然面臨多方競爭,Google(Alphabet)仍維持強勁的獲利結構:- 根據 2024 年財報,Alphabet 年度營收突破 3,200 億美元,淨利潤年增率超過 30%,其中 Google Search 與 YouTube 廣告貢獻最大。
- Google 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與產品交叉整合能力,並在搜尋引擎與影音廣告上保有較高的 廣告定價權(pricing power)。
- 相較之下,Meta 的營收成長更依賴用戶時間與互動數據,廣告模式更易受市場波動與隱私政策限制影響。
競爭者對照表(截止2025 年3月)
公司/平台 | 核心業務 | AI 發展策略 | 廣告業務強度 | 雲端市場佔比(概估) | 使用者基礎 | 區域優勢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Google (Alphabet) | 搜尋引擎、YouTube、廣告、Android、AI、雲端(GCP) | Gemini 整合至搜尋、Workspace、Pixel 手機 | ★★★★★(搜尋與影音廣告領導者) | 約 11%(GCP) | 全球數十億用戶,搜尋/YouTube/Android 覆蓋廣泛 | 全球布局,美國、歐洲、亞洲皆具強勢市場 |
Meta (Facebook) | Facebook、Instagram、WhatsApp、廣告、元宇宙、AI | 用於內容推薦與生成、強化 Reels、元宇宙應用 | ★★★★☆(社群精準廣告) | N/A(未涉足 IaaS) | 超過 30 億活躍用戶(Facebook + Instagram + WhatsApp) | 北美、印度、南美社群媒體滲透率高 |
Amazon | 電商、AWS 雲端、平台內搜尋廣告 | 開放基礎模型、Amazon Bedrock 整合第三方模型 | ★★★☆☆(平台導購廣告成長快速) | 約 31%(AWS) | 全球最大電商平台之一,Prime 會員超過 2 億 | 美國本土與歐洲最大,亞洲電商發展中 |
Microsoft | Windows、Azure 雲端、Office 365、Copilot AI | 與 OpenAI 合作,GPT 模型整合 Office、Azure AI | ★★☆☆☆(Bing Ads 規模較小) | 約 24%(Azure) | Windows 用戶遍及全球,Office 商用市場佔有率高 | 北美與歐洲企業雲端主導地位 |
OpenAI | GPT 模型、API 服務、企業解決方案 | 核心產品為 GPT 模型、API 為主要商業模式 | ★☆☆☆☆(非核心業務) | 以 API 為主,不屬於 IaaS/PaaS | ChatGPT 用戶數超過 2 億,開發者與企業廣泛採用 | 開發者社群強,全球語言支持廣,企業導入快速 |
Apple | iPhone、iPad、Mac、App Store、生態系、裝置端 AI | 自研小模型,強調裝置端 AI,聚焦隱私保護與使用者體驗 | ★★☆☆☆(App Store 廣告為輔) | 未積極經營雲端市場 | 超過 10 億 iPhone 用戶,生態鎖定力強 | 北美、歐洲為主,中國市場缺席但高端市場占有率強 |
四. Google未來的成長曲線 (S curve) 在哪裡?
Google 的核心本業仍以數位廣告為主,包括 Google 搜尋、YouTube 廣告與 Google Ads 平台等,但近年來最具成長潛力的業務則是 Google Cloud Platform(GCP),特別是在生成式人工智慧(Generative AI)熱潮下,GCP 已成為 Google 未來營收的主要成長引擎。GCP 提供企業客戶完整的雲端解決方案,涵蓋:
- 雲端運算(Compute Engine、Kubernetes Engine)
- 資料儲存(Cloud Storage、Filestore)
- 資料分析(BigQuery、Dataflow)
- 機器學習與生成式 AI(Vertex AI、Generative AI Studio、Gemini 模型 API)
根據 Synergy Research 2024 年初與 Statista 最新數據,全球前三大雲端服務供應商(CSP)分別為:
- Amazon AWS:約佔全球雲端市場 31%,依然是市場龍頭
- Microsoft Azure:約 24%,成長持續穩健
- Google Cloud(GCP):約 11%,但為三者中成長速度最快
- AWS 年增長 12%,營收約 239 億美元
- Azure 年增長約 28%,市占持續攀升
- Google Cloud 年增長 約 26%,營收突破 114 億美元,顯示其快速縮小與領導者之間的差距
Google 表示,未來幾年將大幅擴大對 GCP 的資本支出。
2024 年資本支出預計超過 2023 年,並以AI 晶片基礎設施(如 TPU)、資料中心、AI 模型研發為投資重點。
Google 也計畫將 Gemini AI 模型更緊密地整合進 GCP 平台,提供企業級 AI 解決方案,強化其與 Azure OpenAI 的競爭。
五. Google的AI產品有什麼?
Google 的 AI 產品線橫跨「消費者端應用」、「開發者平台」、「企業服務」與「AI 晶片硬體」,在 2024–2025 年已形成完整而強大的 AI 生態系統。1. 消費者端 AI 應用
以下這些是我們日常最常接觸到的 Google AI:產品 / 功能 | 說明 |
---|---|
Gemini(前 Bard) | Google 自家開發的大型語言模型(LLM),支援自然語言對話、摘要、生成內容等。整合於搜尋、Gmail、Docs 等。 |
Gemini Nano | 行動裝置端 AI 模型,應用於 Pixel 8 Pro,支援錄音摘要、即時翻譯、裝置端智慧回應等。 |
Google Assistant | 語音助理,現與 Gemini 整合中,升級為多模態 AI 助理。 |
Gmail 智慧寫信(Help me write) | 自動撰寫、潤飾郵件內容,可根據語氣調整語句,提升書信效率。 |
Google Docs / Sheets AI 工具 | 協助撰寫內容、自動分類資料、自動摘要會議重點。 |
YouTube 智慧搜尋與 AI 摘要 | 對影片內容提出問題、自動摘要講解重點,目前已開始測試。 |
Google Photos 智慧編輯(Magic Editor) | 自動去除人物、調整背景、色彩重建等 AI 修圖功能。 |
Google 地圖 AI | 智慧路徑推薦、沉浸式導航、實景路線 AR 指引。 |
2. Google Cloud AI 產品(企業/開發者)
Google 在 GCP 提供完整的 AI 服務工具包,包含模型、API 與應用建構平台:產品 | 功能 |
---|---|
Vertex AI | 企業 AI 解決方案平台,支援訓練、部署、管理各類 ML/LLM 模型(包含 Gemini 模型)。 |
Generative AI Studio | 可用自然語言快速建立應用,訓練微調 LLM、圖像生成模型等。 |
Gemini API / Model Garden | 提供 Gemini Pro 模型存取,支援聊天、分類、摘要、翻譯、問答等應用。 |
Duet AI | 智慧協作助手,整合至 Gmail、Docs、Sheets、Slides 等,提供實時協作建議(逐步被 Gemini 取代)。 |
Cloud Vision / Speech-to-Text / Translation API | 傳統機器學習 API,支援影像辨識、語音辨識與即時翻譯。 |
Codey | AI 程式碼生成與輔助撰寫工具,原獨立命名,現已整併進 Gemini 開發工具中。 |
Google 的 AI 發展戰略可用三句話總結:
- 在消費者端嵌入 AI:讓每個用戶在 Gmail、搜尋、YouTube 等日常使用場景中受益;
- 在雲端提供 AI:GCP 成為企業部署生成式 AI 的首選平台之一;
- 在硬體內整合 AI:實現裝置端即時處理與隱私保護(如 Pixel 手機、Nest)。
六. Google股價的近年走勢
自 2023 年以來,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(GOOG)的股價表現可說是經歷了一段「先強後震」的過程,反映出公司在人工智慧轉型、雲端業務擴張與市場競爭壓力下的資本市場反應。股價走勢與基本面密切連動,也揭示出投資者對 Google 下一階段成長潛力的期待與疑慮。
1. 2023 年:穩步上升,AI 概念加持股價重拾動能
2023 年,Google 股價受益於 AI 熱潮興起與廣告市場復甦,全年呈現穩健上揚格局。Gemini(前 Bard)AI 模型發布並快速整合進 Gmail、Docs、YouTube 與搜尋引擎,成為公司轉型亮點。同時,Google Cloud 業務營收持續成長,全年成為公司第二大成長動能,也為投資人重估 GCP 長期價值帶來信心。年終股價收於約 140 美元,年增逾 55%。
2. 2024 年:創歷史高點,首次配息與回購計畫推升市場信心
進入 2024 年,Alphabet 宣布首次配發季度股息並啟動高達 700 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畫,引發市場正面回應。受利多推動,股價在 2024 年 4 月短暫衝破 200 美元關口,創下歷史新高。然而,下半年隨著市場對 AI 商業化進程的審慎觀望,以及雲端部門營收略低於預期,股價開始自高點回調。
3. 2025 年初:由高回落,短期波動加劇但基本面仍穩固
截至 2025 年 4 月 7 日,Google 股價報 147.74 美元,自 2 月高點 208.70 美元 回落近三成,短期壓力主要來自以下幾個面向:- AI 競爭加劇:OpenAI、Anthropic 等競爭者崛起,加上年輕用戶轉向 ChatGPT 形成搜尋業務潛在壓力。
- GCP 成長放緩:2024 年 Q4 Google Cloud 營收年增 30%,仍具水準,但低於市場預期,影響短期信心。
- 資本支出提高:Google 計畫在 2025 年投入高達 750 億美元 強化 AI 基礎設施,雖具戰略意義,但短期壓縮自由現金流,引發投資人觀望。
- 反壟斷訴訟持續發酵:美國司法部對 Google 搜尋廣告業務提出訴訟,潛在罰金或業務調整風險使股價承壓。

儘管近期股價從高點回落,但 Google 的整體基本面仍具韌性。廣告業務仍具高獲利能力,Google Cloud 穩定擴張,Gemini AI 已深度整合至產品生態,具備長期競爭力。
中長線來看,若能成功消化資本支出並擴大 AI 商業化成果,Google 有望再次打開上行空間。
美股CFD投資教學

美股CFD(差價合約)是指以美股為標的的一種衍生金融工具。具有可使用槓桿以小博大,且可多空雙向交易等特點。
OANDA提供最高20倍槓桿、及800多種美股CFD商品,只要開立美股CFD帳戶就可以在MT5和fxTrade平台進行交易,還可以參加限時獎勵活動。
另外,還為美股投資者準備了「中文版美股財報分析」「美股教學專欄」「美股財報數據庫」等教學內容和分析工具。
誠邀您參加全球知名外匯經紀商OANDA的自營交易(Prop Trader)

報名OANDA自營交易(Prop Trader),並通過我們的考核,您就可以使用OANDA提供的資金進行交易,獲得高達90%的交易利潤分成。
全面升級——更多功能、更大靈活性!
優化了“固定最大虧損”,“每日虧損限制”等。查看詳情全新「Boost」計劃
500,000美元交易資金
您可以使用最高500,000美元的資金進行交易。
豐富的交易商品
您可以交易包括外匯、黃金、原油、股票指數等多種商品。